东西问·澳门丨德籍传媒人夏礼贤:为何把澳门当成“首选的家”?

分享到:

东西问·澳门丨德籍传媒人夏礼贤:为何把澳门当成“首选的家”?

2024年12月19日 21:2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大字体
小字体
分享到:

  中新社北京12月19日电 题:为何把澳门当成“首选的家”?

  ——专访德籍传媒人夏礼贤

  中新社记者 聂芝芯 韩畅

  澳门回归25周年之际,在澳门生活近40年的德籍传媒人夏礼贤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从澳门回归亲历者、外籍澳门永久性居民视角,分享对澳门回归后25年间快速发展的感受,畅谈澳门作为中西合璧枢纽的可为空间。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你离开德国迄今,已在澳门生活近40年。为何选择在澳门定居?

  夏礼贤:我的家乡在距澳门约9000公里的德国北部,但从1985年起在澳门生活和工作,这里很快就成了我的“第二个家”。说真的,现在澳门已是我“首选的家”了。

  在慕尼黑大学时,我学习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作为第二专业(与政治学并列),对葡语的掌握当然也是我“爱上”澳门中葡多元文化环境的原因之一。

  来到澳门后,作为新闻记者,我曾服务于国际通讯社、香港媒体、澳门本地媒体。过去20年来,我一直担任澳门一份英文报纸(《澳门邮报》,The Macau Post Daily)的社长兼总编辑。我今年已经71岁,这意味着人生中约有超过50%的时间在澳门度过。

  中新社记者:1999年澳门回归之际,作为媒体人,你是如何见证这一时刻的?在澳门生活的近40年里,其发生了哪些变化?

  夏礼贤:我曾为多家媒体机构报道了澳门回归的消息,这是我记者生涯中的一大亮点。

  1999年12月19日那个历史性的夜晚,我为香港《南华早报》和路透社撰写了关于澳门政权交接仪式的文章,协助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等国际媒体同行进行报道,还接受了一些记者关于“发生了什么”的采访。那晚我自然是忙得彻夜未眠。

  到了第二天,似乎出现一种反差——一切都变了,但也像什么都没变。行政管理的变化当然是根本性的,与此同时,它又是如此顺利地进行着,以至于在某种程度上,人们几乎感觉不到它的变化。我记得警察仍穿着同样的制服,但换上了新领章,街上的葡萄牙国旗和标志也很快被中国国旗和标志所取代。

  总体而言,北京和里斯本能够实现无缝交接值得称赞。还要强调的是,绝大多数澳门居民当时都在期待那一刻。

  有趣的是,1999年12月20日只发生在四分之一个世纪之前,但对我而言,却像是发生在很久以前。之所以让我产生这种“时间错觉”,是因为澳门在过去25年的快速发展成就,原本需要更长的时间跨度实现。

  自1999年底以来,澳门的人口、陆地面积、对外商品贸易、酒店客房数量都在大幅增长。澳门本地生产总值(GDP)实现令人惊叹的6倍增长,人均GDP增长3倍多。澳门特别行政区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富裕的经济体之一,其财政储备庞大,约有6000亿澳门元(约合750亿美元),而且没有任何公共债务,这在全世界都是奇迹。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解释了为什么澳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其本身具有特别性。

  1985年当我移居澳门时,这座城市还被称为香港的“穷亲戚”和“沉睡的飞地”。现在,它已成为香港的“富亲戚”和“繁忙之地”。

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资料图)中新社发 张婷 摄

  中新社记者:作为外籍永久性居民中的一员,你在哪些方面受益于澳门回归25年间的发展,以及这样一个多元文化社会?你怎么看这一群体与澳门社会的关系?

  夏礼贤:据我所知,在澳门居住的外籍永久性居民约有2万人,约占澳门人口的3.0%,来自几十个不同国家,如葡萄牙、菲律宾、美国、法国、马来西亚。许多人在学术界工作,其他人则是政府、银行、机场、医疗机构和文化艺术领域的专业人士及家属。

  1999年以来,澳门一直善待在澳外籍人士。过去25年,外籍居民为澳门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不仅是经济和金融领域,也在社会和文化方面,“热爱澳门”对于澳门的外籍居民和本地居民来说,都是发自内心。

  我相信,大多数人认为澳门是一个宜居、便利的地方——也许交通是个例外,但这只是个技术问题,政府应该很快就能解决。便利是澳门一大亮点——几乎所有东西都近在咫尺,而且政府正在推行的电子政务使居民处理公共行政、公共卫生等事务越来越方便。作为澳门的外籍居民,我在这里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澳门回归后,旅游业的发展、外国旅游者的涌入促使我和团队在20年前决定创办一份英文日报。在我印象中,过去几年来,海内外对澳门的新闻报道越来越多,这也得益于粤港澳大湾区和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建立,使澳门越来越受到关注。

  在一个多元文化、多语言(广东话、普通话、葡萄牙语和英语)的环境中从事新闻工作绝非易事。澳门的多元文化使我们的记者工作特别有趣。实际上,这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但我喜欢挑战,没有挑战,新闻工作就会变得相当乏味。

2019年12月8日,“2019澳门国际幻彩大巡游”在大三巴牌坊前掀开序幕,共80队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的巡游表演队伍参与演出。中新社记者 钟欣 摄

  中新社记者:据你观察,粤港澳大湾区合作、横琴粤澳深度合作给澳门人工作生活带来了哪些便利,对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有何助益?

  夏礼贤:澳门的未来取决于能否成功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其中也包括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自19世纪澳门博彩业合法化以来,博彩业一直是澳门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琴澳一体化和经济发展多元化进程相辅相成,需要时间才能结出硕果,因此应被视为一个渐进的中期过程。

  几个月前,我参观了位于横琴的“澳门新街坊”。这个为澳门居民建设的融合优质居住空间、教育、卫生、社会服务的综合项目,建筑质量和设计风格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自今年7月,中央政府向我们这些在澳门的外籍永久性居民发放来往内地通行证这一“礼物”以来,我曾多次访问珠海。这座毗邻澳门的城市取得了非凡的发展,比如大型商场、现代化住宅楼和高效的公共交通设施。

  此外,内地最近推出政策,允许珠海居民每周到澳门旅游一次。可以预期,这有利于澳门的零售业。如今澳门居民倾向于频繁前往珠海购物、休闲和就餐,而我们也可期待珠海居民为了同样目的频繁来到澳门。

2024年6月13日,大批旅客畅游澳门。图为游客在大三巴牌坊一带的特色手信店试吃牛肉干。中新社记者 李志华 摄

  中新社记者:长居澳门多年,你对澳门“中西交融”和促进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特色有何感受?

  夏礼贤:澳门之所以成为中国的一个“特殊”地区,主要是由于其“特殊”的历史和由东西方饮食、建筑、司法、社会等方面组成的多元文化。

  澳门是中国唯一具有南欧风情的城市,同时也是一个非常中国化的社会。占澳门人口超90%的中国籍居民都遵循着中国的习俗和传统。

  澳门应继续发挥其作为东西方交流平台的历史作用,包括促进中国与世界上9个葡语国家(总人口约2.9亿)、欧盟约4.5亿人口之间的连接;还包括促进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连接,因为大约六分之一的澳门人口由来自印度尼西亚、缅甸、马来西亚、柬埔寨、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的海外华人移民及其在当地出生的后代组成。

  澳门还可以在促进中外科技交流方面发挥作用,如吸引高水平的研究人员、发明家和创新者来澳工作和定居。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央政府采取积极措施,支持澳门成为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以及创新、研究(如中医药领域)、初创企业、金融服务、大健康和高科技中心。

  我期待澳门的现代化进程在未来几十年继续顺利进行,澳门特区日益融入大湾区。我也期待澳门在融入大湾区和中国内地的同时,保持其中西交流互鉴枢纽的特殊身份。

  作为外籍永久性居民,我对澳门特区的未来充满信心。虽然我目前还没有退休计划,但我想退休后会在澳门安度晚年。(完)

  受访者简介:

夏礼贤。受访者供图

  夏礼贤(Harald Brüning),1953年出生于德国,慕尼黑大学政治学硕士、香港大学政治学硕士(M.I.P.A.),熟练掌握英语和葡萄牙语。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在香港、澳门生活和工作,曾在香港《英文虎报》、《南华早报》、英国路透社、美国合众国际社、葡萄牙卢萨社等新闻机构工作,参与报道了澳门回归等重要事件。2004年与他人共同创办了澳门首份本土英文日报《澳门邮报》(The Macau Post Daily),并担任社长兼总编辑至今。对中国外交、中欧经贸、大湾区合作、澳门发展等议题保持长期关注。

【编辑:邵婉云】
发表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评论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