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守护“黄河之肾” 唱响草原欢歌
“风在吼,马在叫,这里的黄河不咆哮。”或许是因为若尔盖大草原的静谧,让流经这里的黄河宛如当地的藏族少女,仪静温婉、绰约多姿。她自天边款款而来、蜿蜒回环,在唐克镇广袤无际的原野轻轻抚触了一下草原儿女,又转身奔回青海,故此地被称作“黄河九曲第一湾”。
图为黄河九曲第一湾。王磊摄
四川境内黄河干流河道长174千米,而流经若尔盖县的总长度就达148.8千米,流域面积为6809.5平方千米。该县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中华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枯水期,若尔盖湿地的补水量占黄河上游径流量的43%,丰水期占29%。”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科科长索郎夺尔基说,若尔盖湿地是我国最大的高原泥炭沼泽湿地,被中外专家誉为“中国西部高原之肾”,更是名副其实的黄河天然蓄水池。
若尔盖湿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而其“高原之肾”的奥秘,主要在湿地中的一种土壤——泥炭。“1公斤泥炭能储存8公斤的水,据我们测算,湿地中的泥炭有70亿立方米,它在丰水期蓄水,枯水期释放,为黄河水系拥有源源不断的源泉提供了保障。”索郎夺尔基介绍,泥炭相当珍贵,每年只生长1毫米,湿地目前的泥炭平均厚度达10米左右,“它形成时间有多长?可想而知!”
花湖生态旅游区是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若尔盖湿地所涵养的水源,通过花湖等3个湖泊注入黄河水系。但由于历史原因,以及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地下水位下降等原因,造成了大量的水湿沼泽消失或退化成半湿沼泽、干沼泽。沼泽疏干、河沟断流,湖泊蓄水能力下降,打破了湿地原有水系平衡,伴随草原沙化、鼠虫害加剧,致使高原沼泽湿地的生态功能大为减弱,加剧了区域生态环境的恶化。花湖由上世纪70年代末的386公顷下降到2009年的215公顷。
深秋的花湖。人民网 王波摄
为有效防止花湖湿地生态系统的进一步萎缩退化,2010年,当地实施了花湖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建生态堤坝1740米,提高花湖湖泊水位52厘米,湖泊面积由215公顷扩大到650公顷,扩湖面积为435公顷,恢复花湖湿地及周边半湿沼泽干沼泽892公顷。在优化湿地水环境的同时,当地确保湿地面积不缩减,并防止自然湿地人工化,维护了湿地原生态系统功能。
通过保护,花湖的生态环境得以恢复和进一步改善。索郎夺尔基说:“举个例子吧,20多年前,这里的黑颈鹤只有400余只,现在经过我们统计,已经达到1000只左右,增长了一倍多。”
在花湖越冬的黑颈鹤。若尔盖县委宣传部供图
黑颈鹤在空中翩跹,游客在湿地畅游,鱼儿在水中欢腾……如今的花湖,绿草如茵,若诗若画。当地相关负责人表示,决心要把花湖打造成黄河上游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花湖生态的恢复,是若尔盖县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县坚持守护“母亲河”、建设“生态河”、打造“风景河”,设各级河长84名、各级湖长20名,编制印发《若尔盖县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工作方案》等4个工作方案,制定河长制会议制度、信息共享和报送制度、举报投诉受理等14项工作制度,编制完成“一河(湖)一策”管理保护方案,建立河湖名录库和河长制信息平台,成立首支“黄河巡护队”,落实生态扶贫河道管护员102名,成立乡镇(场)河长制办公室14个,落实乡镇(场)联络员14个,全面建立起县级总河长、县级河长、县级联络员单位、河道管护员组成的“四层架构”管理体系,实现全县8条主要河流、65条支流溪沟、6个高山湖泊、3个重要湿地“河湖长制”全覆盖,形成高位推进、层层联动、高效运行的工作格局,黄河上游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唐克镇上的黄河岸边,几个藏族汉子正在河边巡逻。这是四川省首支“黄河巡护队”,于今年5月成立。“目的就是要守护好我们的母亲河。”若尔盖黄河巡护队相关负责人说。
天尚未破晓,摄影爱好者张先生便与众人一道,早早登上了黄河九曲第一湾景区最高处的观景台,等待日出。谈及为何痴迷这里的美景,他说:“这儿能拍摄到不一样的黄河。”
黄河九曲第一湾,初秋景色美不胜收。王磊摄
说她不一样,是因为流淌在唐克草原的黄河,虽然收起了惊涛拍岸的气势,但却以温柔的转身,以180度的优雅风姿形成“第一湾”,壮美的景观依然不失母亲河的风采。而与之相映成趣的支流白河,也以同样曼妙的舞姿,自南面徜徉而来。这里的黄河,像是少女,又像是一位专程迎接孩子的母亲,她牵起了白河的手,一路向前,踏上新的征程。
不一样的黄河,不一样的美景,成为了旅游亮点,游客纷至沓来,也让当地的民众享受到了旅游带来的红利。截至2021年9月,若尔盖县当年接待旅游人次达234.2524万,同比增长32.71%,旅游综合收入17.34765亿元,同比增长25.77%。
红原县,是四川黄河流域面积占比最大的县,黄河水系白河、黑河流域占全县流域面的79%。在母亲河水系的哺乳下,这里水草肥美,牛羊成群,畜牧业当之无愧成为了红原县的基础产业及优势资源。同时,该县作为阿坝州唯一的纯牧业县,当地牧民的收入大部分来自于喂养牦牛。
高原牦牛。人民网 王波摄
有数据显示:全世界牦牛95%在中国。以红原为中心的四川、青海、甘肃3省16县是全世界牦牛集中度最高、可形成牦牛乳制品产业化生产的地区。
“牦牛奶粉一直很火!特别是以前,走亲访友带上一袋红原的牦牛奶粉,就是很贵重的礼物了。”在当地人眼中,牦牛奶早已植根到他们的生活中,如今,几乎每个人身边都有从事和牦牛乳业相关工作的亲朋好友。
1956年,藏族爱国人士贡唐仓·丹贝旺旭活佛个人筹资,在红原县创办了民族地方工业“藏区贡唐和平奶粉厂”。这,成为红原县牦牛乳业发展的开始。
黄河水系长期的生态保护工作和牧民的科学放牧,让红原的每头牦牛平均至少拥有40亩天然草场(当于4个足球场),这既防止了因牦牛承载过多导致天然草场不可逆性退化,保障了高原草场的可持续发展和生物多样性,同时也保障了牦牛拥有足够的天然膳食来源,无需人工饲料喂养。“这就是加工出高品质牦牛奶重要‘秘密’。”红原牦牛乳业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罗强说。
近年来,红原县依托高原牧区特色,立足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麦洼牦牛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加快推进“红原县牦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通过以园促面,示范带动,积极探索实践出具有红原特点、牧区特色的经验模式,有效促进草原增绿、牧业增效、牧民增收。同时,该县加快牧业与文旅相融互动,共同助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晶莹剔透的白河,在深秋的红原划过一道优美的弧线,仿佛一弯落在人间的新月,天蓝云白、水碧地灿。这里,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被《中国国家地理》评为“100个最美观景拍摄点”之一的月亮湾。
深秋的月亮湾。人民网 王波摄
“黄河水系赐予月亮湾的不仅是美景。”据景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景区溜索、骑马、射箭、露营、烧烤、越野摩托等体验项目不仅能让游客亲密接触大草原,更能让游客体验到藏家文化的奥秘。
丹增,是阿坝州龙头琴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也是玛萨呈祥弹唱队创始人、队长。他年少学艺,延续和发展了安多地区固有的龙头琴弹唱艺术,并荣获“阿坝州龙头琴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弹唱艺术最早起源自西藏阿里地区,龙头琴是藏族人民用于弹唱伴奏的一种古老的乐器,具有350多年的历史。“命运让我学会了这门宝贵的艺术,让它得到继承和发扬是我的义务。”2011年,丹增为了保护、传承这项宝贵的精神财富,组建了弹唱队,并取名“玛萨呈祥弹唱队”。弹唱队成立以来,丹增便带领队员积极投入文化惠民事业,以公益形式为牧区群众开展演艺活动。“我们的演职人员都是牧民。”丹增说,随着弹唱队的名声越来越大,他们参与的演出活动越来越多,队员也越来越多,更多的年轻人也喜爱上了弹唱艺术和马头琴。“现在,政府为了支持我们,每年还给我们弹唱队10万元资金用于我们发展呢!”
丹增和他的玛萨呈祥弹唱队。人民网 王波摄
景区旁的草原上,丹增正带领盛装的队员们用龙头琴等乐器弹唱高歌。他说,他们今天是专门为黄河而歌,以此感谢美丽母亲河滋润这片土地、孕育这方儿女。
- 专题:母亲河畔的中国
国内新闻精选:
- 2025年01月15日 10:36:36
- 2025年01月14日 22:45:47
- 2025年01月14日 20:47:21
- 2025年01月14日 13:59:12
- 2025年01月14日 13:53:55
- 2025年01月14日 10:55:22
- 2025年01月14日 09:15:30
- 2025年01月14日 06:22:27
- 2025年01月14日 06:20:19
- 2025年01月13日 17: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