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丨邵燕君:扬帆“出海”,中国网文如何保持吸引力?

分享到:

东西问丨邵燕君:扬帆“出海”,中国网文如何保持吸引力?

2025年01月01日 19:5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大字体
小字体
分享到:

  中新社北京1月1日电 题:扬帆“出海”,中国网文如何保持吸引力?

  ——专访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邵燕君

  中新社记者 高凯

  近年来,中国网络文学市场不断扩大,全球受众持续增加。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网络文学行业海外市场营收规模达43.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06%,中国网络文学“出海”作品(含网络文学平台海外原创作品)总量约为69.58万部(种),同比增长29.02%。

  中国网文如何走出“出海”之路?有着怎样的“出海”现状与挑战?伴随人工智能(AI)等新技术发展,网文“出海”之路又会迎来何种新发展?中新社“东西问”就此专访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邵燕君,解读上述问题。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中国网络文学“出海”大致经历了哪些阶段?网文“出海”目前呈现何种趋势?

  邵燕君:中国网文“出海”自2004年左右开始进入早期传播阶段,渠道主要是通过海外实体出版进入国际市场,受欢迎的类型以玄幻、历史和言情为主;2014年左右进入粉丝翻译网站阶段,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粉丝翻译网站如Wuxiaworld和Gravity Tales等开始兴起,通过翻译中国网络文学作品吸引大量海外读者,尤其是欧美地区的男性读者;2017年,随着中国网络文学市场的成熟,国内大型平台如阅文集团推出海外门户网站,正式进军海外市场;2018年至今,可归纳为流量平台与AI翻译阶段,新平台采用免费阅读模式,通过大数据算法和精准推送吸引用户。翻译技术的发展极大提高了翻译效率和质量,使网络文学能够实现更快速、广泛的传播。

  可以看到,从“内容输出”到“模式输出”再到“类型输出”,中国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经历了几番腾挪跳跃。

  目前网文“出海”的主要趋势有以下几方面:AI翻译技术的进步使网文“出海”更加高效,内容分发技术的应用则帮助作品更好触达目标读者;巨大的市场前景吸引了更多国际竞争者加入,中国网络文学“出海”面临更激烈的竞争,同时也出现了跨国合作的机会。

2024年7月12日,第七届中国“网络文学+”大会在北京开幕。图为参会嘉宾在会场外的成果展区与“苏轼”的数字人交流。中新社记者 贾天勇 摄

  中新社记者:网文“出海”兼具速度与规模。在您看来,中国网络文学何以突破文化差异、翻译损耗等障碍,在全球刮起“中国风”?

  邵燕君:从全球网络文学发展的总体趋向看,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成绩确实具有某种“特例性”。

  中国原创的网络文学生产机制,为类型文学插上了媒介的翅膀,使其获得前所未有的长足发展。中国网文“出海”,是作为“内容高地”的自然溢出,其本身是全球网络文学发展的一部分。其中,“爽文”对二次元爱好者构成了特别的吸引力。中国网络文学带给世界的,不仅是焕发着古老文明魅力的“中国故事”,更是成熟的运作机制、千锤百炼的类型、实时更新的数据库。

2024年文化产业IP改编潜力价值榜和2024年文化产业IP出海影响力榜。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 供图

  中新社记者:琴棋书画剑,诗书茶酒花,传统文化正成为网络文学创作的素材库。非遗、“国风”题材作品是内容创作中的热点与亮点。您如何看待网络文学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邵燕君:网络文学作为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当代中国的面貌。通过网络文学,海外读者可以更直观了解和感受到中国的价值观念、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从而增进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与此同时,网络文学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吸收和融合海外文化的元素,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随着中国网文作为一种流行文学不断满足海外读者的阅读刚需,中华文化传播变得水到渠成。只要一本小说本身足够好看、故事足够精彩,自然会吸引海外读者去主动了解小说故事中的文化背景。我们应该鼓励更多的内容创作者持续提高创作水平,在情节、人物中融入更多中华文化的神韵与精神。

  中新社记者:目前玄幻、奇幻小说似乎仍是中国网文“出海”中最能赢得关注度的题材。在您看来,其他题材是否同样有可能拓展海外市场?

  邵燕君:玄幻、奇幻小说目前是中国网文“出海”中最受欢迎的题材,其他题材同样有可能拓展海外市场。例如言情小说,当然也包括一些反映当下中国人心理、社会变迁的“现实向”小说。随着中国影响力的提升,反映中国人现实生活状态的小说会越来越受到海外读者的关注。

  中国科幻文学艺术作品近年来赢得了海内外受众的关注和认可,一些作品已经在国际上取得显著成就,很多海外读者感受到中国科幻文学的魅力。

  历史题材也不容忽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为历史题材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为创作者提供了极大的创作空间,持续推动这些作品的创作和“出海”,反过来能够帮助海外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中新社记者:据统计,截至2023年底,网络文学各海外平台培养海外本土作者近百万,签约作者以“Z世代”为主,创作海外原创作品150余万部。您如何看待海外创作者增加这一文化现象?

  邵燕君:海外创作者的增加对中国网文“出海”和国际文化交流总体有积极的影响。

  海外创作者带来了新的视角和创意,丰富了中国网络文学的内容生态。海外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不仅会吸收和融合中国文化元素,而且会将自己的文化背景融入作品中,非常有效地促进了文化的双向交流。海外创作者的作品能够更好贴近当地读者的文化和阅读习惯,有助于提升中国网络文学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

  中新社记者:网络文学作为文化产业,类型化和工业化的色彩也日益浓厚。从研究者的角度,您如何看待这一趋势?

  邵燕君:我认为会产生几方面影响。

  一是提高生产效率。毫无疑问,类型化和工业化的生产模式使网络文学作品能够快速、大量地生产出来,满足市场需求。

  二是从某种层面来说,通过成熟的类型运作和工业化流程,网络文学作品的质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证。

  三是尽管类型化可能会导致内容趋同,但同时也在不断催生新的类型和题材,从而促进文学创新。

2023年3月24日,第六届中国“网络文学+”大会开幕式暨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图为观众在大会网文企业特色展区参观。中新社记者 易海菲 摄

  中新社记者:有观点认为,AI等新技术将化身加速网络文学海外落地的“孵化器”,让网文作品大体量、规模化“走出去”成为新的可能。对此您怎么看?

  邵燕君:我对此持肯定看法。AI等新技术对网络文学带来的影响包括:极大提高了网文翻译和质量,使作品能够更快地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可以帮助作者生成创意、构思情节,甚至参与文本的撰写,提高创作效率;可以用于个性化推荐和智能阅读辅助,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为中国网络文学的大规模“出海”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同时也为内容创新和个性化服务带来了新的机遇。

  与此同时,随着AI技术的深入应用,如何保持文学作品的独特性和人文价值,以及如何平衡技术与文学的关系,将成为未来的重要挑战。

  中国网络文学“出海”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不仅涉及到内容的传播,还包括文化、技术、市场和资本等多个层面的互动。全球化时代,中国网络文学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将会进一步增强,同时也需要不断地适应和创新,以应对变化的国际环境和市场需求。(完)

  受访者简介:

邵燕君。受访者供图

  邵燕君,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大十佳导师,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副所长,北京市文联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著有《倾斜的文学场——中国当代文学生产机制的市场化转型》《新世纪第一个十年小说研究》《网络时代的文学引渡》《网络文学的新语法》等专著。主编“北京大学网络文学研究丛书”、《网络文学经典解读》《破壁书——网络文化关键词》《网络文学二十年·典文集/好文集》、《中国年度网络文学(男频/女频卷)》《创始者说:网络文学网站创始人访谈录》《中国网络文学编年简史》等。

【编辑:李岩】
发表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评论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