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 | 王春辉:外国名人为何用中文发社交媒体?

东西问 | 王春辉:外国名人为何用中文发社交媒体?

  中新社北京7月26日电 题:外国名人为何用中文发社交媒体?

  ——专访首都师范大学语言治理研究中心主任王春辉

  中新社记者 徐文欣

  “大家好。我刚打了科兴疫苗。我想说,这是安全的。我感觉很好。”这是马来西亚时任科学、工艺及创新部部长凯里·贾马鲁丁在社交平台发布的一条中文推文。

  无独有偶,现在不少海外名人用中文发社交媒体。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曾用中文发布《七步诗》,还引得不少中国网友为其打赏;丹麦羽毛球运动员安赛龙则一直用中文更新社交媒体。

  外国名人为何要用中文发社交媒体?中文的国际化已发展到哪一步?近日,首都师范大学语言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国际文化学院教授王春辉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对相关问题进行解答。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为什么外国名人开始用中文发社交媒体?在中文国际化的进程中,还有哪些类似现象?

  王春辉:语言影响力是国家实力的晴雨表。出现这种现象的核心原因在于中国综合实力的提升,推动了中文国际影响力的提升。

  在此背景下,全球中文学习者出现高层化和低龄化趋势。比如世界巨富们的后代——扎克伯格、贝佐斯、罗杰斯的孩子们;政界及王室成员——从泰国公主诗琳通、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埃塞俄比亚前总统穆拉图到特朗普外孙女阿拉贝,以及英国、西班牙、比利时、荷兰的小王子和小公主们,他们都在学习中文。国外普通家庭让孩子学习中文的趋势更是非常明显。

  此外,中文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展。中国传统节日时,愈来愈多的外国政要为中国送上中文祝福;不少国际组织将中文列为官方语言;在新媒体领域,中文的影响力也持续提升。

2022年4月,莫斯科,俄罗斯功勋艺术活动家伊琳娜·扎哈罗娃在一场中文日活动上向观众展示带有汉字的剪纸作品。<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记者 田冰 摄
2022年4月,莫斯科,俄罗斯功勋艺术活动家伊琳娜·扎哈罗娃在一场中文日活动上向观众展示带有汉字的剪纸作品。中新社记者 田冰 摄

  中新社记者:作为世界格局的必要组成部分,世界语言格局是怎样演变的?世界语言格局的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

  王春辉:一部人类迁徙和交流史,也是一部人类语言的演化和接触史。不同语言在不断接触和交流中相互吸收借鉴,共同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前行。

  以大航海时代和英语的崛起为界,世界语言格局主要经历了三个时期:陆地型语言主导期、海洋型语言主导期、英语帝国主义期。

  在大航海时代之前,人类语言基本上是陆地相邻地区的吸收互鉴,比如汉字曾经是东亚几个国家的通用文字、汉语则在东南亚和中亚等地通行;大航海时代后,则成为葡萄牙语、西班牙语、法语、英语等殖民宗主国语言主导的时代;随着英美的接续崛起,尤其是随着美国成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英语顺势成为人类历史上唯一可以称之为“全球性”的超级语言。与此同时,法语、俄语、阿拉伯语、斯瓦希里语、西班牙语、汉语等则在不同的跨国区域内作为区域通用语,而绝大多数的语言仅限于某国或某一地区使用,功能和地位十分有限。所以当代世界的语言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多元并存”的局面。

  世界语言格局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大致说来是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国际体系等各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

  中新社记者:当下,中文的国际化程度与中国的综合国力是否匹配?

  王春辉:现在的中国是世界大国,但很难说是一个语言强国。可以说,当前中文的国际化尚无法满足国家发展的需求。

  一方面,明清闭关锁国的历史阻滞了中国对世界语言的了解和对世界的中文供给。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才开启真正的国际中文教育和中文国际传播。相比于西方国家几百年的语言国际传播史,中文国际传播仍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尚未形成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外交等因素相耦合的体系。

2022年4月,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杨进(左)在2022年联合国中文日庆祝活动现场向来宾介绍中文。<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记者 李洋 摄
2022年4月,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杨进(左)在2022年联合国中文日庆祝活动现场向来宾介绍中文。中新社记者 李洋 摄

  另一方面,国际中文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并不完全适用于当下状况,国际中文教育需要在放眼世界、借鉴国际成果的基础上,建构起基于中文教育特征和事实的理论与方法体系。

  中新社记者: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国际中文教育面临哪些困境与机遇?

  王春辉:在经历了十多年快速发展后,国际中文教育目前似乎进入了一个瓶颈期,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局面。

  首先,国际中文教育的基础研究薄弱。基于中文的第二语言教学理论尚未形成,作为基础设施的在线中文资源还处于散乱甚至匮乏的状态。

  其次,支撑国际中文教育的长效体制机制亟需完善。“政府-学界-市场-社会”的四角体系有所失衡,后三者的潜力尚未得到很好的挖掘和利用;“事业发展-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等各要素之间互为支持的关系还不明晰。

  此外,宏观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世界经济版图、权力结构不断变动,地方保护主义、民族主义甚至民粹主义有复燃趋势,文明间的博弈走向深化。中文的国际教育正经历一个阵痛期,但这也给国际中文教育提供了痛定思痛、提质增效、优化整合、创新发展的巨大机遇。

  第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历史大势决定了中文国际传播的需求;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对世界发展的助推作用能确保国际中文教育基本面的稳固。

2020年12月,在教育部、国家语委的指导下,由科大讯飞建设和运营的智能语言学习平台“全球中文学习平台”落户青岛西海岸新区。<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发 俞方平 摄
2020年12月,在教育部、国家语委的指导下,由科大讯飞建设和运营的智能语言学习平台“全球中文学习平台”落户青岛西海岸新区。中新社发 俞方平 摄

  第二,中文已建构起全球最大的语言生活共同体,近14亿的母语人口、6000多万的华侨华人、1亿多以中文为外语的使用者都是这个共同体的一分子。

  第三,新科技为国际中文教育提供了更多可能性,虚拟现实、社交机器人、元宇宙、区块链等技术都已经或将要成为国际中文教育的推进器。

  尤其是区块链领域,语言有着成为区块链下一个现象级应用的潜能,借区块链技术打造以中文为轴心的全语种全息知识库,为语言学习者提供学以致用的场景,协同智能化,激励区块链化,打造集全球中文学习、中华语言文化传承与传播一体的互促式大生态。这一生态或将演变成中文同各语言连通的桥梁,形成以中文为中轴语言的格局体系,助力中文成为全球第二通用语言的目标。

  中新社记者:如何推动中文的国际化,让其与各国语言相生相伴,共同繁荣?

  王春辉:推动中文的国际化,首先要放眼世界、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是要充分总结世界各国语言国际传播的经验和教训、借鉴它们的理论和方法、去粗留精,以中国的国情社情为基础、从中文与汉字本身的特点来建构理论和方法。

2022年2月,洛杉矶国际研究学习中心学生迪恩•弗洛雷斯展示中文笔记。中新社记者 张朔 摄

  其次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人类的语言国际化出现过许多模式,比如阿拉伯语的宗教模式、法语和英语的殖民模式等,而几十年来的中文国际化实践则建构起了一种和平发展背景下的合作共赢模式。

  最后还需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国际中文教育不是要挤压其他语言的生存空间,而是要与其他语言和睦相处、和谐共存,从而为维护和发展世界语言文化的多样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努力。(完)

  受访者简介:

  王春辉,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博士,首都师范大学语言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国际文化学院教授,《语言战略研究》杂志副主编,入选“北京市国家治理青年人才培养计划(第三期)”。主持、参与各级项目若干,出版著作2部,发表文章100余篇。研究领域涉及语言政策与规划、社会语言学、语言文化教育及传播、汉语句法语义等。

【编辑:田博群】
发表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收藏文章
表情删除后不可恢复,是否删除
取消
确定
图片正在上传,请稍后...
评论内容为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评论

顶部